
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从未像目前如此这样焦虑。孩子还未出生,不少母亲已经“产前焦虑”,生怕孩子胎里发育得不如其他人;不到一岁,开始入托焦虑,提前三年就要去到婴幼儿园排队报名;刚进了婴幼儿园,紧接着就要给孩子物色小学,刁钻古怪的小学试题足以让父母精神崩溃;还有“鬼门关”一样的小升初,父母陪着孩子端坐在奥数课堂上和我们的年龄较劲……几乎所有父母聚在一块谈论的都是“报了什么英语班”“奥数学得如何”;浏览一下教育网站,看到人家“牛孩”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多少父母的感觉是“痛不欲生”;父母平台上,大伙的问候语已经换成:“你今天焦虑了吗?” 教育焦虑无处不在,教育专家杨东平说出了一句痛心疾首的话:“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些状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父母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应试教育固然是罪魁祸首,但焦虑为什么来得这样汹涌?哪个在给它推波助澜? 责任 转嫁 父母做监工学习电脑逼成“全才” “记得当年大家上学的时候,除去开父母会要麻烦父母去一趟学校,学习的事情几乎都不需要麻烦父母,可是目前老师几乎每天派活,父母的空闲时间几乎全花在完成这类任务上了。”这位父母的话概括了当今大部分小学生父母的生活状况。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林女性的手机短信量大大增加,天天中午后,她的手机都会陆续收到来自各科老师的作业短信,有些短信多达整整一屏。语文老师需要父母帮助子女默写、听写、看图说话,一样不可以落下;数学老师需要为孩子筹备两个魔方,明天上课要学习正方体的问题;英语老师需要监督孩子听录音5遍,父母陪说陪练,课文背熟后签字;甚至还有体育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孩子熟练学会仰卧起坐,晚上掐时间一分钟做30个……林女性告诉记者,假如家有一名小学生,起码要占用家一位大人的全部空闲时间和精力,“这么复杂的事情老人或者保姆根本做不来,只能自己亲自盯着,我目前下班回家连看报纸、看电视的时间都没,这什么时间是个头啊?” 对于小学生父母,熟练运用电脑上网是一项基本技能,“非常难想象,父母如果不会上网如何解决,简直就没资格做父母!”林女性说。由于不少小学,特别是重点学校,都有我们的校园网站,都有班级平台,不少有关孩子的信息与父母的任务,老师都是通过校园网发布的。“我的工作本来和电脑不沾边,以前不大用,可是为了孩子,我恶补电脑常识,掌握了下载软件,掌握了平台发帖,还加入了班级的QQ群,我目前整天泡在网上,都快成了网虫了。”目前林女性又在苦学制作PPT,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学二年级女孩娇娇的父亲是班里公认的“设施狂人”,他先是置办了一台高性能的数码相机,不久前又买了一台集扫描、打印、做照片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彩色打印机,如此可以保证孩子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学校都要布置孩子做‘小报’,有些父母做的那叫一个专业,照片、文字、标题、排版真跟报纸差不多,我才痛下决心添置设施,咱不可以给孩子丢人不是?”于是,比拼设施成了父母间的“暗战”,也让娇娇爸练成了专家。 现在父母难做,“学艺不精”的父母不但孩子在班里抬不起头,自己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本该学校负担的教育工作,大量量地转嫁到父母身上,叫人怎么样不焦虑? 惨遭 “洗脑” 培训机构为圈钱高喊“焦虑起来” 近期,记者亲历了一家培训机构的“小学四升五动员会”,所见情景相当震惊,培训机构的校长给父母做了长达两小时的演讲,慷慨激昂,其间多次大声追问:“父母,你焦虑起来了吗?”他当场剖析小升初的惨烈角逐情况,各名校点招“牛孩”的傲人成绩,表示小学五年级已经是背水一战的重点时刻,声称“再不焦虑就真的来不及了!”“牛孩的背后都有疯狂的父母!”最后,父母的焦虑被成功地调动起来,纷纷报名小学五年级的“精品班”,都奔着重点中学的名师而去,虽然收费比小学四年级贵了一倍,但非常快报名满额。整个动员会,就像是传销企业的推广活动,众父母仿佛现场被“洗脑”,理智完全被汹涌而来的焦虑感淹没了。 张女性近期参加了多次如此的小升初“剖析会”、“交流会”,都是各大培训学校组办的,父母在网上得到信息,像赶场一样四处开会,“参加一次焦虑感就加深一层,可是不去又难受,感觉自己两眼一抹黑。”据悉,小升初取消考试后,状况一年比一年复杂,除去教委公开公布的消息,各种“小道消息”和“潜规则”基本都是从培训机构和“坑班”流出的,父母很难甄别,只好宁愿信其有,根据培训机构的说法让孩子尽可能向“牛孩”挨近,扔出大量的银子也在所不惜。 “为何目前天价培训机构这么火?要多少钱都有人报名,这类培训机构走的就是‘焦虑推广’,充分借助了父母的焦虑心理,推波助澜,然后导致恶性循环。”国家二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专家杜胜祥向记者剖析,不少父母都表示痛恨培训机构,可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又无法,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最后服从,被迫适应,不自觉地开始攀比。” 伴随培训机构的价格攀升,孩子培训困难程度也在水涨船高。据悉,前两年小升初测试,孩子三一口语达到7级就非常突出了,基本可以得到名校敲门砖,可目前,拿到三一9级证书的孩子都比比皆是,这基本上已经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如此“追涨”,父母情何以堪,只有更加焦虑,而且三一口语培训级别越高成本越贵,每级递增一两千元不等,笑到最后的依旧是培训机构。 过度 关注 “独二代”面临被焦虑的命 中国父母的常见焦虑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客观缘由,那就是独生子女问题,特别是“独二代”,可以说一出生就面临着被焦虑的命。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给记者讲述了如此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在班里也非常出色,成绩好,邻里看了都爱,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就是有一个问题,她比较容易哭泣。非常微小的事情,像铅笔芯断了,或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她的书桌让人整理过,都会让她抽泣不止。女生的爸爸是个物理教授,没办法理解女儿的个性。他说,女儿见过不少大场面,惯于应对各种环境的重压,对着一千人独奏钢琴都从容镇静,如何对毫无关紧要的生活小节却完全失控? 要找出谜底,还要从女生爸爸妈妈说起,她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出色,所以从超人生的一刻起,爸爸妈妈就为她安排了所有有益身心进步的活动。爸爸妈妈都爱古典音乐,女生的婴儿室里也每天播放莫扎特与巴哈;爸爸头脑精密,女儿的玩具也全部是进步脑力的益智游戏;妈妈精通几国语言,女儿的故事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七八岁的小小年龄,女生就参加天才儿童独奏音乐会,博得掌声满场。 “这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爸爸妈妈的苦心察看,刻意启发。在爸爸妈妈的厚望下,女儿也常常处在焦虑中。在如此理智的家族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然没办法承受这世界的不完整之处,因此,生活稍一出错,就触发起内心无比的愤怒,无比的控诉。” 类似的故事,在“独二代”中并不鲜见。孙云晓指出,过度早教,已经成为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一同特征。作为爸爸妈妈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本来就背负着过多期望,当他们有了我们的孩子,这种对下一代的期望延续下来,形成了集体“养育焦虑”,而爸爸妈妈的这种焦虑终究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成为“独二代”特有些“身份标签”。 父母的“教育焦虑症”,是一种社会的痛楚与无奈,其恶果将在下一代身上展示。为此,海量教育专家发出呼吁:“父母自己同样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需要治疗和引导,因此拯救孩子应当第一从拯救爸爸妈妈开始。” 要拯救孩子 先要“拯救”父母 “不少带孩子来咨询的父母追悔莫及,等到孩子已经出现紧急的心理疾患,父母才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伤害有多重。”韩美龄告诉记者,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也是出于无奈,由于教育大环境使然:“一考就要排名,一考就要发证,一考就要有结果,一考就来了优劣,一考就有了高下,一考就有老师和父母的荣辱,一考就都给考糊了……可是不考孩子的出路在哪儿?” 虽然都在抱怨应试教育,但不少父母的态度和观念却已经被环境“绑架”和异化,无声无息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被爸爸妈妈送出海外,想逃离应试教育,而在国内的中国爸爸妈妈,并没因他们把孩子送到海外就换了一种教育理念,他们骨子里我们的理想仍然在支持着他们,在国内每天打着国际长途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孩子依旧是个学习的工具。”韩美龄说。 “中国的无数父母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没有办法。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可以改变的状况下,父母依旧有选择的空间。”教育专家杨东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父母都是可以选择的。”杨东平说,“中国的孩子是很聪明可爱的,可惜有不少孩子在同意教育的过程当中,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父母毁掉的。”“父母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期望父母淡化分数角逐,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类奇谈怪论所迷惑。 韩美龄表示,父母的“教育焦虑症”其实并非一种真的意义上的心理疾患,它是一种社会病,是从众心理致使的一种常见情绪,“并无需求医问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调整我们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坚持我们的看法,不被环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