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在日前下发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建议稿中指出,在治“上网成瘾”中,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涉办法,如封闭、关锁式干涉,严禁体罚。孩子有上网成瘾,最着急的肯定是父母。那样,要采取什么方法网瘾戒除呢?笔者觉得,与任何外在手段相比,爱才是治上网成瘾的良药。
真心关爱比机械地强制更有效。不少父母发现孩子染上上网成瘾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深思我们的责任,追寻源头,而是考虑选择哪家网瘾治疗机构管用。却不知,将孩子送进这类机构并未必就是对孩子好。今年8月,广西南宁的一名16岁少年因迷恋上网,被爸爸妈妈送到一家“练习营”网瘾治疗,十多个小时候后忽然死亡。无独有偶,山东临沂精神病医院大夫的电击疗法以重创孩子身体和心灵为代价来治疗网瘾,也给孩子们导致很大伤害。即便撇开这类方法不谈,送孩子去练习营网瘾治疗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少人在练习营改好了,一回家又故态复萌。
真诚理解比暴力责骂更有效。不少父母对待上网成瘾孩子简单暴力,轻则拽网线、拔电源,重则拳脚相加。无论如何用心良苦,选择了一种错误的表达方法,就已经意味着失去了正确的立场。有些孩子上网是由于近期学习重压大,有些孩子是缺少自制力,他们可能也为了沉迷互联网而倍感烦恼。爸爸妈妈不但不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难点,反而“一棒子打死”,只能把孩子推得更远。
善意交流比盲目禁令更有效。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与大人间缺少交流,父母总是不知道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宁可上网找聊友也不愿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面对孩子在网上漫天遍野聊天找伙伴的现象,父母看上去有的束手无策,只好严守“禁令”,通过一味限制孩子上网时间,或限制零烧钱等方法达到治疗网瘾的目的,却没想到,如此反而把孩子推向虚拟网友一边。孩子沉迷互联网世界,费尽周折见网友的事件层出不穷,对父母反而渐渐失去了应有些信赖。
归根结底,假如一个孩子不愿与爸爸妈妈交流,这应是爸爸妈妈的悲哀,毕竟和孩子最亲的人理应是他们。假如孩子染上了上网成瘾,父母与其忧心忡忡或急于责骂,不如打开心扉,放手架子,用爱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
上网成瘾怎么样界定?
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建议稿中指出,是不是沉迷互联网,需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判断建议,对因上网导致社会功能受损的未成年人,出现以下6种状况时,家庭和学校应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1.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挖空心思上网。
2.常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历程,期待下次上网。
3.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职员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含上网的真实时间和成本。
4.自己过去做过努力,想控制、降低或停止上网,但没成功。
5.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防止这类症状。
6.尽管了解上网大概产生或加重原有些躯体或心理疾病,仍然继续上网。
什么孩子最容易网络成瘾?
1.家庭不和睦的孩子
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对长辈的需要产生逆反心理,而家庭不和睦更会把孩子推向互联网世界。通常来讲,家庭和睦幸福,孩子的成长就健康顺利;反之,孩子会遭到非常大影响,会干扰到孩子的心理、思想、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感觉在现实日常非常烦恼、郁闷时,在家得不到温暖,但在网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忙。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比较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互联网。
2.成绩差的孩子
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玩起游戏头头是道。在老师、父母眼中,学习成绩的好坏比较容易成为评判孩子的规范,因此学习不好的孩子会产生非常强的挫败感,但在网上,他们比较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互联网世界里没学习成绩也没父母的批评。暂时逃离现实世界是孩子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平常要给孩子适合的鼓励和理解。
3.性格孤僻的孩子
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平常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身边的朋友少,遇见挫折比较容易憋在心里,钻牛角尖,“与其跟父母说,不如告诉网友”。而游戏中的团队合作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满足感。这使他们愈加依靠虚拟世界,沉迷于互联网。
4.自制力差的孩子
沉迷互联网不好这个道理不少孩子都懂,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想多玩一会儿,再闯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