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人际关系取向的团体辅导中,一位中年的女人成员,在哭泣中表达着对带领者的愤怒。好似火山爆发般,那愤怒的力量迸涌而出。
之所以会有这样强烈的愤怒,由于团体中,带领者无意的忽视,让她体验到了在原生家庭中被爸爸妈妈所忽视的痛苦与绝望。
面对此情此景,带领者说了三句话,只是三句话,便融化了她的愤怒,让她真切地体验到了在原生家庭中所缺少的包容、理解、爱与温暖。
这三句话是:“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我的本意不是如此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看法,在团体中,如此的互动是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当饰演权威的爸爸妈妈角色的带领者,以全新的模式与成员互动时,矫正性的体验将能修复成员在原生家庭中的创伤。
这也给了大家很大的启示,在亲子互动中,应该防止给孩子导致心理创伤。那样问题来了,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愤怒时,孩子内心最渴望听到的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就是以上带领者说的三句话。为何是以上三句话,这三句话为何有着神奇的成效?且听下述解析。
1、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三句话中非常重要的一句。
承认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是高情商的爸爸妈妈应具备的技能。
当孩子对爸爸妈妈亲有情绪时,不管情绪的背后是哪种动因,父母第一都要允许孩子可以自由地去表达我们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我们的情绪,其实是允许孩子表达个人的需要。
有的家庭,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我们的负面情绪,孩子可能习惯性用压抑、不承认、隔离等防御机制处置,看上去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可能埋下深层的心理疾病和创伤。
事实上,当孩子在向父母表达愤怒时,总是是在表达我们的权益遭到了侵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愤怒和恐惧常常是同时出现的。充满力量的愤怒,随着着虚弱的恐惧,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爱的渴望。
比如,当一个孩子冲着父母怒吼:“够了!我再如何努力都是没用的!你们永远不可能认可的!”其愤怒的背后,是我们的努力没被爸爸妈妈所承认、一定,爸爸妈妈还一直苛求自己,让自己感到委屈,而更深次是什么原因,孩子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与关怀,担忧爸爸妈妈由于自己不够出色而不喜欢自己。
试想当孩子这样表达愤怒时,父母不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的需要,反倒是对此情绪进行批判、压制、说教,孩子的内心将遭到多大的伤害。结果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状况之1、
(1)孩子感觉向父母表达情绪是得不到理解的,将来不再如此表达了,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再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获得父母的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
(2)孩子感觉现在我们的状况,是得不到父母的爱的,于是为了引起父母的看重,证明父母是爱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愈加努力,以获得成绩来取悦父母;又或者剑走偏锋,通过各种破坏性行为,以引起父母对我们的关注;
(3)孩子感觉自己遭到了很大的委屈,对爸爸妈妈充满了恨意,内心的愤怒正一点一滴地聚积着,可能在某个时刻以更激烈的状况爆发。
回首自己作为孩子时,父母对待大家愤怒情绪的处置方法,可能大家对此会有更多的深思。
看到并承认孩子的愤怒情绪,觉察其情绪背后的意义,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才可能卓有效果。
2、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承认我们的言行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并为我们的言行道歉。
或许在父母看来,我们的言行,并不算伤害啊。此时父母的认知,更多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进行考虑。而当父母尝试换位考虑,或许会发现,孩子之所以会在沉默中爆发,以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其内心总是是恐惧而脆弱的。
承认伤害的本身,并不是示弱或妥协,而是真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与理解。为我们的言行道歉,则是对孩子进一步的理解与关怀。
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维持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于是极力地掩盖自己对待孩子时的错误行为或言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是愈加远,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愈加深。
试想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错误的一方在孩子,则其抚养模式必然是“我好-你不好”的模式,在该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存在以下两种状况:
(1)认可父母,形成“我好-你不好”的处事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体常常持怀疑的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妄自尊大,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一直对的,对其他人的作为所为一直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且极力贬低。
(2)内化父母的看法,形成“我不好-你好”的处事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体常常持压抑心态,人常陷入自卑自怜的心理,一直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在社交上不主动。
父母对待自己与孩子的态度,可能不知觉中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在心理健康咨询中,有些来访者为了父母的一个道歉,与父母对峙了数十年,穷极一生为了得到一句“对不起”。如此的故事,听起来叫人唏嘘不已,却又是数见不鲜。
一句“对不起”,融化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与误解,同时父母也因此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勇于负责与担当的形象,其意义之深刻,远胜于其所带给父母的个人权威或自恋上的折损。
3、我的本意不是如此的,我的本意是……
这句话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既是对道歉的进一步澄清说明,更是能促进孩子回归理性考虑、回到正常的交流轨迹。
不少孩子都会说:“我了解父母是爱我的,只不过爱的方法是不对的。”在孩子们看来,父母常常以爱之名控制孩子、侵犯亲子间的边界。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没发现,或者发现了,敷衍了事。
面对孩子的愤怒,当父母能意识到我们的言行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时,应准时地进行道歉澄清,不然,这种误解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影响及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将会伴随时间及类似的事情而累积、泛化。
大家常说“理解万岁”。在亲子关系中,尤为这样。澄清误解是理解的首要条件。
苏芮与潘玮柏有一首合唱的歌曲叫《我想更懂你》,在这首歌曲里他们饰演一对母子通过音乐进行对话,内容真实而感人。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觉得妈妈一直管着自己,却又不是真的关心自己,愤怒地摔门而去。在大家的现实日常,如此的例子,其实枚不胜数。作为父母,想的无非是更懂孩子,更爱孩子,只不过常常用错了方法,导致孩子所感觉到或接收到的讯息总是变成了束缚、打压、控制……于是有了歌曲中如此一番母子间的对话:
——“每次我想更懂你,大家却更有距离,是否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其实我想更懂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不过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我其实没那样好战,我也期望说话可以婉转不叫你心烦,对你开口好难我想要无话不谈。我的生活我的个性其实没那样烂,这就是我的内心请你仔细的剖,我好想回到过去看你微笑摸摸我的头…”
对话这样真实、动人,经过澄清之后,误解得以消除,交流得以在真诚的环境下进行,母子间的爱与温情真切地呈现了出来,叫人听了不禁产生内心的触动与共鸣。
当孩子能理解到父母的本意并不是不喜欢自己,只不过彼此在爱的表达方法上,存在着不适合的状况,孩子的愤怒与恐惧等情绪,将能得到较妥善的处置,而亲子关系将能因此而能得到显著的改变。
面对孩子的愤怒表达,这三句话你能理解并运用了吗?最后,温馨提示,作为模板,这三句话稍加改动,同样可以应付别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情绪及交流问题哦,特别对男女朋友间的交流也有肯定的参考价值哦,小伙伴们快点get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