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爸妈妈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极少伴随孩子,孩子成了有爸爸妈妈的孤儿;还有不少父母不懂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不过依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断定孩子,孩子很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可父母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叛逆’、‘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类孩子感到惋惜。有人或许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爸爸妈妈的哪个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哪个想糟蹋我们的孩子呢?但,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不少父母确实在糟蹋我们的孩子,只不过他们浑然不觉。”
不少年轻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我有一个朋友,产假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两个都是硕士,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达到“硕士”的水平。朋友感觉青年干好工作非常重要,带孩子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好了。他们的教养方法很落后:重视常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极少陪孩子。
我跟他们说过多次,童年的历程是多么要紧,爸爸妈妈需要伴随孩子。但他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或许是他们内心感觉不以为然,只不过碍于面子不怎么说。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他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
这孩子1岁以前,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孩子长得非常漂亮,脸上一直洋溢着笑意,到大家家来,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无邪。大约半年后,我第三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了笑容,一直眉头紧锁,看见大家,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
大家去的时候,朋友并未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麻将。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母亲”,我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孩子是要找母亲?”孩子点点头,双眼扑闪扑闪地看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龄的他了解母亲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母亲。
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这个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大都价格不菲。但最珍贵的东西他没——那就是父母的伴随。周一到周五,母亲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母亲宁可奋战在麻将桌上,也不想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
“会生不会养”的现象很常见,大部分爸爸妈妈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些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有一位母亲,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孤僻,几乎不和其他人交往,大夫怀疑是非典型自闭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母亲急得不能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极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缘由。
有的爸爸妈妈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因为种种缘由或借口,极少有空闲伴随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只是和孩子待在一块,没互动、没交流。这类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爸爸妈妈双全的孤儿!假如爸爸妈妈不伴随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地基,高楼如何能建起来?爸爸妈妈自己不带孩子,孩子早晚要出问题的。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进步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可以代替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情感依恋需要不可以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特点进步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过分娇纵和放任,使婴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进步你,形成自私、任性的不好的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适当的需要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法和态度,容易使婴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可以准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适当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便爸爸妈妈挖空心思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有哪些用途,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需要。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妨碍了婴幼儿的独立能力的进步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忧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锐期,致使了孩子动作进步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见困境就失去信心,只能叫喊着等其他人来帮忙,不会尝试、训练,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革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意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法也困难改变。他们期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擅长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法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备冒险和革新性的探究行为,一直急着加以阻止。
譬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由于,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非常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可以“破坏”的。他们觉得孩子这类出格的做法都是不好的行为,需要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能形成发展革新的个性呢?
4、请老大家的教育意识的缺少和教育办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好机会
5、容易致使孩子视线狭小,缺少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因为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爸爸妈妈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环境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纯真无邪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少训练,会导致体质柔弱多病;其次关在家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致使孩子视线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置事务。紧急的还会导致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法、常识结构、教育方法等与现代社会多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势必也带有老年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