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一道选择志愿时,我迫切地发表建议,期望他选择北京以外的大学。
理由之一是上北大清华无望。既然无望,选一个举全省之力来办学的外地大学也是很好的选择,何况儿子心仪的与北大清华接近的大学就在外地。
他父亲动员他留在北京,说你在北京上大学,周末可以把衣服被单拿回家来叫你母亲洗。儿子当玩笑笑着说这话时,我板起了脸,说儿子,给你洗了十八年衣服还不够吗?你都成人了,该懂事了呀,你妈转眼就五十岁步入老年妇女行列了,该由你给母亲洗衣服照顾母亲才对啊。听了此话,儿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理由之二是期望他尽快独立——意识上摆脱对爸爸妈妈的依靠,生活上自立自强,思想上与别人自由交流,感情上有所依托。
我觉得爸爸妈妈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更不是爸爸妈妈全部。爸爸妈妈尽爸爸妈妈责任和义务,孩子尽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以选择各自喜欢又能做的事去做去体验去乐在其中。总围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孩子有哪些出息?总不能离开孩子的爸爸妈妈有哪些作为?我对儿子说,赶快走吧,走得远远的。
理由之三是心存高远,自由放飞。孩子是爸爸妈妈的,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假如能达成他的生活理想,有大出息大进步,为人类做出大贡献,在不在身边爸爸妈妈都是幸福的。
儿子三年级时就立志当科学家,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高中时学校组织活动,名为精英的责任。儿子是否精英我不好断言,但我期望他成为有责任敢担当的男子汉。
最后的志愿是儿子和他父亲商量报的。起初他坚持心仪的但具风险的大学。他说,高考考试不就是赌嘛,大不了复读啊。一听复读,一想又要过一年高四,我的脑袋都要崩裂。我快点表态,儿子,咱们就一次成功。他问,为何?我说,不为何,就是一次成功。几天后在系统就要关闭的最后几分钟,他减少标准,选择了一所相对有把握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