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种类,是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质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多位受访学生看来,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最大的差异,一是学制不同,另一个就是前者的学费远远高于后者。
学术型硕士的学费上限已有全国性规定。2013年,国家财政部、进步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建议》,提出2014年秋天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原则上,硕士生每生每年低于8000元。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现在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建议》的需要是“暂实行原收费政策”。
笔者获悉,2014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学费的规范,其中四川、山西、福建、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硕士学费最高限额最低,为每学年8000元,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海南规定专业硕士学费的上限是每学年1万元。
天津、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省(区、市)还对不相同种类别的专业硕士作了详细规定。比如,天津规定,建筑学硕士、出版硕士等每生每学年低于1.8万元;公共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等每生每学年低于2.8万元,工商管理硕士每生每学年低于4.4万元。
高校聚集的北京区域,专业硕士学费常见比其他区域高,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2014年研究生学费大全显示,学术型硕士学费均为8000元/年,除去应届毕业生不可以考试报名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外,专业硕士中学费最高的专业是金融专业(北京),两年12.8万元,第二是工程管理专业,两年9.9万元。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学费也高达3万元/年。
笔者发现,从现在招考状况看,考试报名研究生时,一般学术硕士比专业硕士更受考生热捧,专业硕士有时会成为学术型硕士招生调剂的备选。
现在,各校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极少提供学业奖学金,而学术型硕士的奖学金覆盖率逐年提升,一些学生疑惑:各院校是否在以专业硕士的高学费来“养”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的高学费是不是和办学水平成正比?
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某专业硕士的王林(化名)告诉笔者,他所读的专业硕士学费是一年1.5万元,两年共3万元,班里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拿到国家奖学金,并没助学金等补助。
在专业差异上,王林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都在一块上课,课程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学术硕士是3年,专业硕士是两年。”
笔者注意到,王林所在的专业硕士的招生简章中,注明该专业硕士将强化应用型课程和专业实习,打造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外兼职导师为“业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前沿讲坛、专业实习指导、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的工作。”
王林告诉笔者,该专业并没为学生安排校外导师,学生第一年结束课程后,第二年开始实习、找工作,在专业实践上并未看出相比于学术硕士的优势。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工奥创士专业的李亮(化名)身上。马上读研二的李亮告诉笔者,他所读的专硕学制是两年,学术硕士学制是三年,但都是第一年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不同的地方在于专业硕士尽量把课都选在了研一上学期,下学期课少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做实验,而研二的时间要用来找工作。
李亮说,因为学术硕士时间比较充裕,研二一年的时间可以用来做科研,因此老师对学术硕士愈加看重,而对专业硕士相对放松。
“专硕是培养工程人才,模式应该是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硕是培养学术人才,将来就业基本就是研究所和高校任教,但现在不少专硕跟学硕培养模式都差不多。大家本来应该是学校这边一个导师,企业那边一个,但其实企业那边是没的。”他说。
李亮并无需交学费,只有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需要交8000元学费。但从2014年起,西安交通大学新入学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都要交学费。
李亮告诉笔者,不少同学对专业硕士的学费提出了质疑。
“因为今年开始收学费,而专硕学费比学硕学费又高了好几千,所以有工硕的同学感觉不公平,就到研究生院询问,学校给的说法是,工硕的培养模式是双导师制。”他有的不认可,由于实质状况是大伙都只有一个导师,所以专硕的同学感觉这钱交得冤枉。“后来学校见了他们的代表,商量之后就给了额外的奖学金来安抚他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