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强化重点范围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推行策略》(以下简称《策略》),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从有关报道中可以看到,各方对此次政策调整很关注,调整将影响高校整体的学科布局,同时也将为更好地匹配上海重大策略和产业需要奠定人才基础。
细读《策略》,这次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到2026年,打造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调控联动机制,推进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升,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进步愈加协调,人才供给与产业需要愈加匹配等。这与3年前,教育部对于高校专业“物化双选”选考科目的调整需要很契合。
这次的调整策略,涵盖了从高职专科到本科、硕博,涉及高等教育的每个学历层次。《策略》在优化调整重点范围招生结构规模方面,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基础学科招生规模稳中有升
适度增加基础学科专业布点,稳步增加理科和基础医科招生规模。重点引导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适度扩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招生规模,加强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和直博生培养规模,维持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招生规模总体稳定。
2.提升理工农医招生规模和比率
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法,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左右。提高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有关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左右。
3.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招生规模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AI等重点产业,引导现有培养规模偏小且缺口较大的强有关学科专业加强招生规模,引导已达到肯定培养规模但仍有缺口的学科专业适合增加招生计划。
4.增加急切需要紧缺范围招生规模
围绕本市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档装备、先进材料和时髦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元宇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与将来健康、将来智能、将来能源、将来空间和将来材料等将来产业,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紧缺范围,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等社会需要强的范围,扩大有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除此之外,《策略》还提出将增加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和比率,力争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还将严控过剩学科专业招生规模。综合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需要、高校办学条件、考生考试报名意愿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状况等原因,控制艺术、管理、法学等学科门类与部分外语类专业普通本科招生规模,调控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旅游等专业大类的职业本科和普通专科生招生规模。除特殊保护的专业外,对招生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占比偏高、社会需要不足、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专业予以调整,调减招生计划。
这类变化,都将在本市高校以后几年的招生中逐步体现。本届高中毕业班的同学可能感触还不深,但以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与专升本的同学应高度关注,为以后职业路径的进步做好提前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