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讲,第一要让孩子牢牢抓好习惯,然后再谈成绩。
1、尊重和赏析老师的习惯
其师,信其道。学生需要掌握尊重老师,适应老师,赏析我们的老师。
从目前开始适应老师,长大后适应社会。不会一点挫折九怨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要紧渠道。
通过事先预习课本,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常识的要素、重点,发现难点,可以在课内重点解决,学会课程主动权,有针对性地上课。
3、专心听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 因此,学生需要集中精力上课,认真听同学的发言,抓住重点、难题、疑点,仔细听并积极考虑。
4、认真察看,积极考虑的习惯
察看客观事物是获得常识的最基本办法,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察看被叫做学习的“门户”,被叫做打开智慧的“天窗”。
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察看,渐渐培养察看意识,学习适合的察看办法,培养好的察看习惯,培养敏锐的察看能力。
5、擅长提问的习惯
要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题,携带常识的疑点去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
学问,学问,要学就需要开口问。 不懂装懂最后会风险自己。主动提问是积极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力最强的学生,是具备革新精神的学生。
6、切磋琢磨的习惯
在《学记》中,他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尤为重要,遇见问题要相互学习,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要吸取其他人的优点,弥补我们的不足,像蜜蜂一样,不断吸取群芳精华,反复加工,酿造常识精华。
7、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培养独立的考虑能力,不是为了应对老师和爸爸妈妈。
大家要看重作业,做习题时认真考虑,概要定义、原理的运用办法、解题思路,并尽量多记住有用的中间结论。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内容,能抓住字眼,抓住关键字,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定律、图示等要紧内容更认真推敲、反复考虑,正确把握各要点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要培养从作业、考试中发现我们的错误,准时改正的能力。
9、深思的习惯
通常来讲,习题做完后,需要从五个层面进行深思。
如何做的? 解决问题后想使用的办法;为何要这么做? 解决问题所依据的原理;为何想到了这个办法? 想解决问题的想法;有其他办法吗? 什么办法最好? 想各种办法,培养求异的思维;可以变通一下成为别的复习资料吗? 一题多变,发散思维。
当然,假如出现了错误的解,就需要愈加检讨。根本缘由是什么?解决相同种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吃所有,增长一智”,不断健全自己。
10、复习总结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常识,加深了解和记忆,举一反三。
复习就是整理常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整理,把零碎的常识、零散的记忆连在一块,从而使学生的常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防止前后常识的脱离和割裂。
天天尽可能复习当天的东西,每周概要,一章学完就概要复习。
记忆常识的复习无需每次都用,但要增加重复次数以加深印象。 各章各节的常识分散、孤立,为了形成常识体系,课后需要概要。
十1、整理错误问题集的习惯
平常,随手拿纸记下有哪些疑问和错误的地方,多看看,弄懂之后就能扔掉。
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本记下来,找可以同意的种类的问题、同等程度的有关要点研究它们的异同,探讨解题的技术和办法。
十2、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需要培养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假如学生能客观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别人,从而达到正视自己、不断检讨、追求进步的目的。
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 意识到走的路线不对,调整到正确的轨道后,就能通往成功的道路。新学期,爸爸妈妈与其只盯着成绩,不如先看看孩子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成绩会变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