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能力非常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察看,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获得什么收获,与其中收获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商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收获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好的个性品质。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曾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拓展了一项有关幼儿独立性的调查。调查选择了4464名3~7岁幼儿的爸爸妈妈,内容包含家庭教育情况、爸爸妈妈教育观念与行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幼儿个性进步近况、家庭教育基础及环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3~6岁,四大城市孩子自己穿衣的比率由25%增长到45%,而不愿自己穿衣的比率,从3岁的21%降低到6岁的11%。从数据来看,能自己穿衣的孩子随年龄的长大而明显增加。但事实上,幼儿在两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的愿望和能力,到3岁就能独立穿衣了。从调查结果看,到了6岁,仍有相当比率的幼儿不自己穿衣,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利幼儿成长。
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显示幼儿独立性的指标,没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3~6岁的孩子,有20%左右,即便自己可以干,也期望得到大人的帮忙;不期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8%,并且伴随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降低;当遇见困境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需要其他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除此之外,20%左右孩子3岁的时候常常哭,到了6岁依旧这样。
因此,专家们常见觉得,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紧急不足,幼儿在这类方面无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将来进步极为不利。
独立能力培养的重要
1.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或遭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开心,出现“自尊”、“自豪”等刚开始的自我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然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大家需要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进步。
2.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可能不需要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如此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遭到爸爸妈妈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觉得这是孩子遭到应有尊重的好反应。
3.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爸爸妈妈很看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倡导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爸爸妈妈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4.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防止简单的命令,预防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可能游戏化,如此他们就会以很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假如能常常地坚持练习,他们就会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喜欢劳动,害怕艰苦,如何可以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5.慢速分解动作
爸爸妈妈可以参考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譬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了解如何拿勺,如何往嘴里放,爸爸妈妈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6.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非常高,但假如了解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合的语言解说,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解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独立能力培养的要素
1.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父母应有耐心。比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父母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办法,耐心察看,还要准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父母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浪费时间间,但要了解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2.要遵循由简到繁、按部就班的原则。比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使用游戏的口吻:“今天母亲和小明比赛,看看哪个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解说洗脸、洗手的顺序。
4.需要一致,持之以恒。
幼儿园需要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父母不要替孩子做,或者爸爸妈妈需要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父母协调一致,一同需要,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对孩子晓之以理。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天天除去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不少事情,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此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